联系方式:010-65256519

图片新闻

《财新周刊》采访丨李新创谈“中国钢铁行业碳市场待考”

  全国碳市场在制度设计上已尝试改进,未来能否突破难点,促进企业减排,纳入更多行业,仍待检验。

  围绕“中国碳市场待考”话题,聚焦中国钢铁行业低碳发展,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李新创接受了财新记者访问,具体内容如下。

  李新创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钢铁行业也正进行碳市场的相关准备,其相比于水泥、电解铝,钢铁行业的碳排放核算更为复杂。李新创告诉财新记者,除了燃煤,烧结、炼铁、炼钢等诸多生产环节也会产生二氧化碳。由于生产流程长、生产工艺复杂、物料消耗繁多、碳排放源多样性大,钢铁行业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碳排放数据统计体系,钢铁行业纳入碳市场尚需时日。

  据他介绍,钢铁企业已经开展了多年的碳排放自查和碳排放核查工作,对碳排放情况摸底,且已经上报了2013-2019年的碳排放报告,但后续还有待政府对这一数据进行核查。

  钢铁行业已有部分企业参与了6个省市的碳市场试点,其粗钢产量仅占全国粗钢产量的15%。其中,广东省的钢铁企业数量占比最大,约33%,其次分别为天津、湖北、上海、福建、重庆,占比分别为18%、17%、16%、11%和5%左右。

  李新创介绍,相比较而言,处于碳交易试点地区的钢铁企业经过几年的履约,在碳资产管理、碳交易策略等方面具有更好的经验,在低碳发展意识、理念和行动方面有较明显优势。然而,产钢大省如河北、江苏、山东、辽宁均未开展碳市场试点,钢铁行业绝大部分企业仍不熟悉碳市场及其规则,未真正参与过碳交易,对于碳市场履约、交易等规则、注册登记和交易系统均不熟悉,有待进一步组织钢铁企业参与碳市场测试运行等培训。

  除了数据准备及能力建设,配额分配方案也是开展碳交易必不可少的,李新创介绍,钢铁全国统一碳配额基准线的设定,将和行业碳达峰目标紧密衔接,经过测算,2025年前钢铁行业碳排能达峰,行业正在讨论达峰行动方案与路线图,而碳市场配额方案则仍待时日。

  李新创表示,冶金规划院配合生态环境部气候司研究钢铁企业工序碳排放基准线计算方法,并通过编制企业碳平衡表完善了企业工序级数据统计体系,但由于尚未开展全行业系统性的测算,钢铁行业碳配额基准线仍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冶金规划院将配合气候司完成现有钢铁碳排放核查补充数据表的修改更新工作,力争通过1~2年的数据更新,来制定碳排放基准线、规则和规程。

  目前炼钢方式主要有以废钢为主原料的电炉炼钢(短流程)和以铁矿石为主原料的转炉炼钢(长流程)两种。据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数据,电炉炼钢相比转炉炼钢,每炼一吨少排放1.4吨二氧化碳。但因废钢原料不足,加上电力资源及价格制约,中国电炉钢成本比转炉炼钢高。作为全球第一钢铁生产国,中国钢铁生产以碳排放较高的高炉-转炉的长流程工艺为主。

  李新创介绍,目前钢铁行业碳减排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中国能源资源禀赋不足,煤、焦炭占能源投入近90%。其次,中国钢铁工业突破性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尚未形成可工业化应用的创新低碳技术,氢冶金等低碳冶炼技术及碳封存和捕集(CCS)等技术还处于研发阶段,实现创新低碳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尚存差距。此外,中国钢铁企业数量较多,具有冶炼能力的企业达500多家,结构、水平差异较大,钢铁行业碳排放机理也十分复杂。

  他认为,钢铁行业深度碳减排需要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确保粗钢产量的降低。同时应增加高端钢材使用量;二是优化原燃料结构,降低高炉燃料消耗,降低化石能源消耗,采用多能互补,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三是提升能效,应用最佳实践技术,进一步节约终端用能,采用成熟可行的先进节能减碳技术;四是调整流程结构,进一步加大废钢资源回收利用,发展电炉短流程炼钢,提高钢铁行业电气化水平;五是应用突破性低碳冶炼技术及CCS。

  原文链接:财新周刊 | 中国碳市场待考

  冶金规划院丨低碳发展研究中心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低碳发展研究中心是钢铁行业最早开展低碳研究工作的专业化机构,一直致力于推动钢铁行业低碳发展工作。从2005年起即率先开展针对全国200万吨以上钢铁企业的碳核算工作。多年来,持续针对行业低碳发展“热焦难”问题开展专项研究,参与了近年来钢铁行业的一系列重大低碳领域政策、标准制定及前沿技术跟踪工作,奠定了深厚的研究及工作基础。

  在推动行业低碳发展方面:率先在钢铁行业碳核算方法学、碳配额分配技术方案、减排路线图、减排成本分析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研究体系,多项研究成果已上升为政策引导层面。开展了钢铁行业全国统一碳配额基准线制定、钢铁行业碳交易技术指南、碳交易测试运行方案等一系列专项研究工作,积极助推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统一碳市场。

  在推动标准及规范体系建设方面:全面参与完成了现行钢铁及焦化生产企业碳核算方法学研究工作,是现已完成并发布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5部分:钢铁生产企业》(GB/T 32151.5-2015)和《钢铁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规范》(RB/T 251-2018)两项标准的主要参与编制单位。同时率先在工业领域编写“钢铁企业碳平衡计算方法”、“钢铁企业碳减排成本计算方法”等方法学标准。

  在夯实支撑体系建设方面: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实践,构建了钢铁C+4E低碳发展评价体系,搭建了碳排放全过程管控与评估信息化管理平台,帮助企业能够实现生产全过程碳排放的准确监测、评估差距与潜力。研究成果在多家企业获得实际应用,取得了多项发明专利、标准及软件著作权,并荣获中国节能协会节能减排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推动低碳技术应用方面:开展了《中国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筛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技术需求评估项目》、《国际背景下我国钢铁行业减排核查关键技术研究示范》等一系列专项研究工作,梳理形成钢铁行业低碳技术清单,并全面开展了低碳技术减排成本的测算工作。

  

×

业务咨询

总业务咨询 和我联系
Contact us 和我联系

在线报名

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