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010-65256519

院内动态

范铁军院长接待龙焱能源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北京分公司负责人龍芳一行

  

范铁军院长接待龙焱能源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北京分公司负责人龍芳一行

  2023年3月7日,龙焱能源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北京分公司负责人龍芳,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沈丽霞,龙焱能源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市场拓展部负责人赵建旗、BIPV事业部\战略合作伙伴中心负责人龙鑫、工程部负责人马西蒙、投资管理部负责人覃义晟来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与范铁军院长及低碳发展研究中心、标准与认证中心、事业发展处专业人员,就“双碳”目标下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的发展前景及其在钢铁领域的推广应用进行座谈。

  龍芳副总经理介绍了龙焱能源的发展历程、业务布局、核心技术、产品服务以及在不同建筑应用场景下的标志性项目案例,表示龙焱能源成立至今,始终以“建世界一流的太阳能电池制造企业”为发展愿景,坚持技术自主研发并注重差异化创新,率先在国内实现了完全自主研发碲化镉(CdTe)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的产业化,电池效率达到国内外卓越水平,是BIPV应用的领跑企业。龍芳副总经理表示,光伏发电建材产品可有效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和碳排放,龙焱能源具有雄厚的技术研发实力、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新能源技术综合服务能力,为更好服务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希望能够与冶金规划院增进交流、促进合作,使龙焱能源在节能降碳、降本增效等方面持续发力,为钢铁企业客户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加快低碳转型提供助力。

  范铁军院长基于国家产业政策要求、行业运行形势和节能降碳技术发展,分析介绍了现阶段我国钢铁行业实现能源转型和低碳发展的主要路径,指出钢铁行业节能降碳工作应拓宽视野、变革理念,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推进用能高效化、低碳化、绿色化转型。“双碳”目标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已成为必然趋势,光伏产业发展潜力巨大,BIPV作为建筑与光伏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发展绿色建筑、有效降低建筑物能耗和碳排放的重要方向,也是企业解决能源资源问题、构建绿色厂房、促进低碳转型的有力抓手,发展前景广阔。范铁军院长表示,冶金规划院始终秉承开放合作,致力于推动先进的理念、技术、方法和工具在钢铁领域应用场景加速转化落地,为企业真正创造价值,希望双方能够瞄准契合点开拓合作,以BIPV赋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

  低碳发展研究中心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低碳发展研究中心致力于健全完善钢铁行业低碳转型顶层设计,搭建促进行业低碳发展完整产业链,主要成果及业务方向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构建C+4E 低碳发展理论体系及方法学

  不断夯实钢铁低碳发展方法学,经过近10年的研究,率先构建了以“提高碳生产率(Carbon Productivity)为核心,实现节约能源(Energy Saving),提高经济效益(Economic Efficiency),环境协同治理(Environment Synergy),构建钢铁生态产业链(Eco-industrial Chain)”为核心思想的钢铁C+4E低碳发展理论体系及方法学,为钢铁行业开展碳达峰及降碳行动提供坚实理论依据和科学操作指南。

  (二)强化规划降碳引领

  在“双碳”目标下,充分发挥规划降碳引领作用,以C+4E 低碳发展方法学为理论基础,构建完善技术工具手段,为上百家钢铁企业开展碳达峰及降碳规划,构建“5+1”降碳路径模式,通过推动绿色布局、节能与能效提升、用能及流程结构优化、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低碳技术创新应用以及体制机制完善等,有效支撑钢铁行业推进碳达峰及降碳工作。

  (三)构建低碳发展指数评价体系

  紧密围绕钢铁碳达峰及降碳目标与路径,持续推进制度创新,构建钢铁低碳发展指数评价体系,涵盖1个评价指标、4个关键方向、8个重点目标及若干具体指标,实现多维度、系统化科学评价钢铁企业低碳发展水平。同时,通过构建一套适用于钢铁行业可监测计量、可决策分析、可管控的科学评估体系,有效提升以低碳为统领的监管效能。

  (四)建设全过程减污降碳协同管控平台

  将数字化、低碳化相结合,研究建立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超低排放与低碳协同管控数字化平台,实现碳素流可视可管可控以及钢铁企业生产全过程的碳排放监测、统计、对标,支撑企业开展碳排放水平、碳足迹和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分析研究,以碳效率为核心优化生产工艺及管理,实现生产工序碳排放过程目标管控、碳排放预警管控及减污降碳协同管控。

  (五)构建钢铁绿色金融支撑体系

  构建钢铁行业碳资产管理体系,开发碳交易市场投资组合策略模型,与相关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密切合作与交流,构建钢铁绿色金融支撑体系,有效提升绿色金融对于钢铁行业节能降碳领域的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协助多家钢铁企业盘查碳资源,开发碳资产,形成碳资本。

  (六)搭建技术创新支撑平台

  承担工业低碳发展联盟秘书处、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秘书处工作,协助组织开展工业领域20大低碳技术评选工作,有效支撑中国宝武碳中和路径研究。同时,与多家国际、国内技术服务商开展合作,以实际行动有效激发各相关利益方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在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七)低碳领域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基于对钢铁低碳转型的长期研究积淀及深刻理解,组织专家队伍为数家企业开展低碳转型相关培训工作,从“双碳”目标提出的背景和理论认识、我国钢铁行业及碳排放现状分析、实现“双碳”目标的挑战和机遇以及碳达峰碳中和中长期实现路径、碳资产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分享,持续提升行业和企业低碳转型理念意识及认识水平。

  (八)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积极跟踪研究钢铁行业低碳发展“热焦难”问题,为钢铁行业应对国际挑战做好分析应对,持续促进钢铁行业开展国际合作,不断提升钢铁企业国际竞争力。结合国内外碳定价机制,通过积极开展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中国钢铁行业影响研究、欧盟碳配额分配方案研究等,不断增强对国际规则的了解,提升我国钢铁行业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能力和国际话语权。

×

业务咨询

总业务咨询 和我联系
Contact us 和我联系

在线报名

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