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010-65256519

行业要闻

电炉钢占比仅10%!李新创:中国钢铁行业自身碳中和难度大

  

  6月6日下午,在以“新百年的中国与世界 ”为主题的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上,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指出,在全国约10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中,钢铁行业占比近15%,排名第二。钢铁行业可能在2025年前达到峰值,但2060年钢铁行业有可能需要排放1.5亿-2亿吨二氧化碳,实现碳中和难度较大。

  他指出,去年中国粗钢产量10.65亿吨,占全球总量的57%,其中以铁矿石和焦炭为主要原材料的高炉钢占90%。生产一吨高炉钢排放两吨二氧化碳,明显高于生产一吨电炉钢排放600千克二氧化碳,这为中国钢铁行业碳减排带来巨大挑战。

  李新创指出,碳达峰是一个整体目标,各地、各行业应结合实际,不可能都提前实现达峰,应避免一些地方、一些行业“一刀切”的做法。

  将成立原材料低碳联盟

  上述论坛上,李新创指出,去年中国排放了大约100亿吨二氧化碳,中国碳排放总量占全球29%,如果不改变现有发展方式,未来这一比重仍将提高。

  他介绍称,在中国碳排放量中,电力第一,钢铁第二,占比接近15%。2020年中国粗钢产量为10.65亿吨,占全球57%。中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全球钢铁行业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超过60%。

  在生产结构上,中国钢铁以铁矿石和焦炭作为主要原材料的高炉钢占90%,纯电炉钢仅占10%。而生产一吨高炉钢需要排放两吨二氧化碳,生产一吨纯电炉钢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600千克。全球电炉钢平均比重在33%左右,如果把中国因素剔除,全球电炉钢比例可达40%之多,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电炉钢比例现已达到70%。因此,相较于国外,中国钢铁行业碳减排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李新创透露,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作为支撑单位,协助有关部门编制钢铁行业碳达峰及降碳行动方案,并已提交至生态环境部、发改委及工信部,受到三个部委的高度重视。

  此外,包括钢铁、有色、化工、建材和稀土五个行业在内的整个原材料行业将成立低碳联盟,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中国宝武也正在筹备创立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

  钢铁减排聚焦六大领域

  李新创指出,中国钢铁行业碳达峰及碳中和进程应重点聚焦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优化布局。钢铁产业是大进大出的产业,如果布局不合理,那么就会导致无效的运输,就会增加无效的碳排放。

  其二,目前最有效的措施是节能和提高能效。钢厂就是电厂,目前钢铁企业利用余能余压发电的自发电率达到53%,未来可以提高到60%~70%。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也可以大幅提升用能效率。

  其三是结构调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个是用能结构调整,钢铁生产厂房可以用太阳能发电,有些地方可以用风能发电。第二个是原料结构调整,应鼓励更多利用废钢。第三个是工艺流程调整,应更多鼓励发展电炉钢。第四个是产品结构调整,应推动钢材产品轻量化、提高产品耐久度,降低社会总需求。

  其四是推动钢铁行业与化工、建材等诸多行业协同降碳。

  其五,推动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包括碳捕集技术等。

  其六,改变理念,应提出以提升碳生产效率为核心的理念,使其深入到社会各个方面。

  碳达峰应避免“一刀切”

  李新创介绍称,中国钢铁消费58%与投资相关,只要中国经济仍在增长,投资的重要性就不可低估,中国钢铁行业也将会保持一定的增量。

  根据他的判断,中国钢铁行业有望在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具体时间取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结构等诸多因素。

  同时他认为,到2060年,中国的钢产量和钢需求仍将保持在5亿~6亿吨,彼时钢铁行业有可能需要排放1.5亿~2亿吨二氧化碳,实现碳中和仍有很大难度。

  这是因为,第一,钢铁行业的高碳结构难以改变,长流程很难被彻底取代;第二,中国钢铁产量太大,10亿吨钢不可能采用新的工艺彻底替代;第三,中国钢铁企业数量超过500家,数量太多。

  李新创认为,“双碳”目标是一个整体目标,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要率先实现,不过不是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都能提前完成。

  他指出,近日上海提出2025年碳达峰目标,一些西部地区也纷纷提出率先碳达峰的目标。应当避免一些地方在碳达峰过程中采取“一关了之”的粗暴方式,也应避免一些地方、一些行业“一刀切”的做法。

  冶金规划院丨低碳发展研究中心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低碳发展研究中心是钢铁行业最早开展低碳研究工作的专业化机构,一直致力于推动钢铁行业低碳发展工作。从2005年起即率先开展针对全国200万吨以上钢铁企业的碳核算工作。多年来,持续针对行业低碳发展“热焦难”问题开展专项研究,参与了近年来钢铁行业的一系列重大低碳领域政策、标准制定及前沿技术跟踪工作,奠定了深厚的研究及工作基础。

  在推动行业低碳发展方面:率先在钢铁行业碳核算方法学、碳配额分配技术方案、减排路线图、减排成本分析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研究体系,多项研究成果已上升为政策引导层面。开展了钢铁行业全国统一碳配额基准线制定、钢铁行业碳交易技术指南、碳交易测试运行方案等一系列专项研究工作,积极助推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统一碳市场。

  在推动标准及规范体系建设方面:全面参与完成了现行钢铁及焦化生产企业碳核算方法学研究工作,是现已完成并发布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5部分:钢铁生产企业》(GB/T 32151.5-2015)和《钢铁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规范》(RB/T 251-2018)两项标准的主要参与编制单位。同时率先在工业领域编写“钢铁企业碳平衡计算方法”、“钢铁企业碳减排成本计算方法”等方法学标准。

  在夯实支撑体系建设方面: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实践,构建了钢铁C+4E低碳发展评价体系,搭建了碳排放全过程管控与评估信息化管理平台,帮助企业能够实现生产全过程碳排放的准确监测、评估差距与潜力。研究成果在多家企业获得实际应用,取得了多项发明专利、标准及软件著作权,并荣获中国节能协会节能减排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推动低碳技术应用方面:开展了《中国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筛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技术需求评估项目》、《国际背景下我国钢铁行业减排核查关键技术研究示范》等一系列专项研究工作,梳理形成钢铁行业低碳技术清单,并全面开展了低碳技术减排成本的测算工作。

×

业务咨询

总业务咨询 和我联系
Contact us 和我联系

在线报名

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