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010-65256519

通知公告

跨越近半个世纪的“牵手”——揭秘冶金规划院与鞍钢的深厚渊源

  

  1949年7月9日,鞍钢在“大白楼”前举行了盛大的开工典礼。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送来“伟大开端”锦旗、“为工业中国而斗争”贺幛。大会庄严宣布,新中国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正式开工!

  1972年4月29日冶金部批准成立北京冶金规划设计院(冶金规划院前身)文件

  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后不久,鞍钢也回到了人民的怀抱。1972年4月29日,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以下简称冶金规划院)正式成立。近半个世纪以来,冶金规划院与鞍钢一路走来、风雨同舟,凝结着双方几代人的深情厚谊。很多人并不知道,冶金规划院和鞍钢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可以说是千丝万缕、亲密无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他们都曾在鞍钢战斗过

  鞍钢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是“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鞍钢是毛主席亲笔批示“鞍钢宪法”诞生的地方,也是孟泰、王崇伦、雷锋等英模辈出的地方,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具有奠基意义的卓越贡献。

  鞍钢之所以能率先发展,一方面与当时东北工业基础相对较好有关,另一方面与党中央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援分不开。据统计,从鞍钢回到人民手中到“一五”期间,派到鞍钢的干部有7300多人,其中县地级以上领导干部就有500余人,被称为“五百罗汉”。1977年调到冶金规划院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王勋、谢挺扬,都是鞍钢“五百罗汉”。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即派人到全国各地招聘失业的,有技术、有管理经验的人员到各厂矿参加恢复工作。据统计,钢铁部门共招聘1000余名,仅鞍钢一家就有500余名。同一时期,国家还将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和一些读完大学三年级尚未毕业的学生,分配到钢铁企业。1951年、1952年共分配16000名,鞍钢一家1952年就接收了大专学生2000多名。

  1950年毛主席明确提出:“鞍钢不但出钢材,也要出人才。”1952年,陈云同志视察鞍钢时强调,鞍钢要迅速培养人才,支援全国钢铁工业建设,要准备“割韭菜”,做到“五年三茬”。1953年9月,朱德同志视察鞍钢,并在题词中写道:“为建设中国第一个强大的钢铁基地,为准备帮助中国的第二个、第三个钢铁基地的建设而努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鞍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鞍钢作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从全国支援鞍钢到鞍钢支援全国,全国主要钢厂可以说都有鞍钢的影子。不仅是钢铁企业,很多科研院所、研究机构、规划设计单位都有鞍钢的影子。根据很多文献记载以及有关同志的回忆,很多在冶金规划院工作的同志都曾在鞍钢战斗过。这里面有“五百罗汉”,也有工程技术人员,他们都是冶金规划院与鞍钢深厚情缘的见证。例如,王勋、周宣城、周传典、肖史、谢挺扬、黄德琛、马本师、赵德、汪雨生、张行煜、赵雨松、刘铁岭、潘启礼、石振明、任舜绵、李希娥等20余人。其中,有几位还担任了冶金规划院主要领导职务。

  他参与接收鞍钢

  王勋同志(1915-1997)1977年至1984年担任冶金规划院院长职务。王勋1933年中学毕业后考入江苏省南通大学化工系学习,1937年夏毕业,获学士学位。在大学里曾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秋,王勋怀着救国救民之心投身革命,在山西运城参加了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担任“民先”地方部队的宣传部长,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奔赴延安革命根据地。1946年秋,王勋被派到东北工作,先在哈尔滨的工矿处任工程师,后任东北财经委员会计划室主任,参与北满地区工矿企业的生产恢复和管理工作。1948年3月,上级委派王勋接收鞍钢,年底鞍山钢铁公司成立,王勋担任副经理,着手恢复鞍钢生产,是鞍钢“五百罗汉”之一。

  据《鞍钢60年人物志》记载,1950年初,王勋随以周恩来总理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苏联援建项目会谈,参与起草了《关于苏联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恢复鞍山钢铁公司方面以技术援助的协议书》。在鞍钢大规模改扩建时期,负责矿山地质、勘察设计及对苏联络等工作。王勋组织技术人员向苏联提供大量原始资料和进行部分配套设计,以及对苏联交付的《初步设计》和各厂技术设计、施工图进行审查,并参与了各重要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

  王勋在《恢复鞍钢生产的两件“法宝”》文章中回忆了这段经历:“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以后,鞍钢的设备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给我们的恢复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那时,有的高炉被炸坏了,高炉的炉料和铁水凝结在炉子里;煤气管和煤气柜被炸开了;焦炉因多年不生产,炉顶长了草,炉内却淋了水;工厂的各种机器锈蚀得厉害,零件不全,仓库个个是空的。面对着一个破烂摊子,我们怎样去恢复生产呢?在当时来说,我们的干部有的会打仗,有的在解放区搞过经济工作,有的搞过兵工厂,但对这样庞大而又复杂的企业缺乏管理经验。怎么办?有两个好‘法宝’:一是群众路线,依靠老工人,依靠广大职工。1949年初号召大家献交器材(注:鞍钢恢复建设初期,号召广大工人、群众,有力出力、有物献物、恢复和建设人民自己的鞍钢,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献交器材运动)。二是执行政策,发动留下来的技术人员,优待他们,为我们出点子。我们就这样使工厂一个一个地恢复了生产。”

  据《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冶金卷Ⅰ》人物介绍,王勋熟悉英语,能阅读日文书籍,也掌握了俄语,方便了技术交流。他积极参加了鞍钢三大工程建设。王勋十分重视技术资料的积累,他每次去苏联都争取苏联能提供多一些图纸、规范、手册等技术资料,这对当时迅速提高我国技术人员设计水平意义重大。1955年初,国家决定将鞍钢、北京、华中等地的钢铁设计机构合并成立重工业部黑色冶金设计院,院址设在鞍山,这是第一个全国性钢铁设计机构,王勋出任副院长。

  1977年,王勋调任冶金规划院院长职务,1984年10月离休。

  江泽民请他吃饭

  周宣城同志(1916-2007)1977年任冶金规划院党委书记、副院长,1979年至1982年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1940年,周宣城毕业于沪江大学工业化学系,1942年赴苏北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在盐阜区联立中学担任化学教员。1945年日本投降后,随新四军三师到东北,先后任东北阜新医院副院长、通辽发电厂副经理、吉江行署实业处副处长、嫩江省企业管理局业务主任、东北财经委经理处材料室主任、鞍山钢铁公司化工部副主任等职务。

  1951年周宣城赴苏联学习,1953年10月回国后,周宣城担任鞍山钢铁公司化工总厂厂长。他充分利用所学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对生产管理进行了系统改革,健全行政责任制,完善劳动组织、设备检修、岗位工资等制度,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

  冶金规划院原焦化和耐火材料处处长刘正辉在一篇文章中回忆了周宣城同志的一件事:“一个周末的下午,当时正赋闲在家的、原国家对外贸易合作部副部长周宣城同志打来电话说,江泽民主席请他到家里吃饭,顺便谈谈他所关心的事情,问我有什么要向江主席汇报的。这个电话太让我意外了,当时国内土法炼焦严重失控,管理缺位,我便很自然地脱口讲了‘土焦问题’。次日晚间,周宣城同志打通了我家里的电话,从于其中听得出来他的兴奋:‘老刘啊,我已经向江主席汇报了有关土焦的情况,江主席说他知道了,他会关注这个问题’。”

  1979年4月,周宣城从冶金规划院调出,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1982年12月离休。

  他缘何让世界“傻了眼”

  原冶金部副部长周传典同志(1921-2017),1973年至1978年在冶金规划研究院任教授级高工。周传典同志1947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冶金系。1949年奉命赴鞍山钢铁公司支援鞍钢建设、复产工作。

  周传典生前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回忆了自己在鞍钢工作的点点滴滴。1949年7月4日,前一年刚大学毕业的周传典正在华东解放区,忽然接到紧急命令,调到鞍山,支援鞍钢建设。周传典回忆说:“那时候刚解放啊,没有技术人才,日本人在技术岗位上不用中国人,只有在劳动岗位上才用中国人。”周传典在苏联留过学,他初到鞍钢后被鞍钢的景象震惊了。“当时的鞍钢与苏联的钢厂根本无法比,高炉、平炉就没见过,几个地方有土高炉,没有洋高炉,当时钢铁生产基本上寥寥无几。”

  周传典受命于危难之时,2号高炉的生产迫在眉睫。冶金专业出身的周传典在炼铁厂当上了见习技术员,2号高炉开炉生产,周传典亲眼见证、亲身参与。周传典等一批知识分子的加入,终结了鞍钢“炉内炉外掌握技术的没有中国人”的历史。

  1950年,2号高炉炉长周传典突破了一项久未解决的技术难题,让世界“傻了眼”。怎么回事呢?原料的含硅量高,就不适于炼铁。鞍钢原有的9部平炉,有三座用于原料冶炼前的“脱硅”,再到平炉去炼钢。周传典经过研究,在鞍钢2号高炉试用烧结矿冶炼低硅铁获得成功。“当时全世界(原料含硅量)都是1以上,我们把含硅量降到了0.5%-0.6%,可以直接炼钢了。”周传典回忆说,由此把鞍钢三座平炉炼钢变成了9座。这曾是美国、日本许多年来未能解决的老问题。这个成功,使当时鞍钢炼钢生产能力提高了50%。周传典也因此在1952年被评为鞍山市特等劳动模范并荣立鞍钢复产特等功。

  1958年3月起,周传典先后任湖北武汉钢铁公司炼铁厂代理厂长,冶金工业部钢铁司副处长,鞍山钢铁公司炼铁厂代书记、攀枝花试验组支部书记兼组长等。1965年9月至1972年8月历任四川西昌四零一厂四零公司总工程师、西南钢铁研究院副院长,其间在冶金工业部干校劳动。1965年,他参与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冶炼攻关,并具体负责试验工作,终于把这一世界性难题解决了。该项技术于1978 年获国家科委颁发的钢铁工业唯一的集体发明一等奖。1972年9月至1980年6月历任冶金工业部规划院工程师、科技办负责人。1980年7月任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1985年11月任冶金工业部总工程师,1993年12月离休。

  钢铁精神传承不息

  冶金规划院诞生至今近半个世纪,冶金规划院在各个历史阶段与鞍钢都保持了非常密切而又良好的合作。冶金规划院充分发挥企业规划智囊团的作用,为鞍钢提供了一系列规划与咨询支撑。这些规划和咨询和项目在冶金规划院原副总工关克正同志编写的《钢铁工业规划的回顾与展望》一书中有详细统计。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分类如下:

  企业总体发展规划方面的项目有:1975年冶金规划院开始编制重点钢铁企业规划;2001年鞍钢“十五”总体改造规划(该项目荣获2002年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冶金专业委员会授予的冶金行业优秀工程咨询项目一等奖);2003年鞍钢“十五”后期和“十一五”总体规划(该项目荣获2005年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冶金专业委员会授予的冶金行业优秀工程咨询项目一等奖)、2004年鞍钢营口钢铁厂项目申请报告、2005年鞍本集团总体规划方案、2006年鞍钢营口鲅鱼圈港500万吨钢铁项目总体规划(该项目荣获2006年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冶金专业委员会授予的冶金行业优秀工程咨询项目一等奖)、2007年鞍钢宝得钢铁有限公司结构调整总体规划、2018年攀长特总体规划等。

  企业节能环保与循环经济规划方面的项目有:2003年鞍钢建设循环经济型示范企业规划(该项目荣获2004年中国工程咨询协会授予的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2017年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绿色工厂创建项目咨询服务;2018年鞍山钢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报告、评估报告以及企业市场调查、预测及产品定位分析的项目有:2003年鞍钢改扩建工程预可研(500万吨钢)、2011年鞍钢福建宁德钢铁基地可研和申请报告、1998年鞍钢沈阳薄板厂硅钢片市场调研及分析,2000年鞍钢新轧钢镀层板产品市场咨询等。

  ……

  一个冶金顶级智库,一个共和国钢铁长子,钢铁报国的共同责任和担当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钢铁报国的共同责任和担当也必将让他们继续携手并肩,迈向未来!

  后 记

  除王勋、周宣城、周传典等同志以外,还有肖史、谢挺扬、黄德琛等同志,也都是冶金规划院与鞍钢深厚渊源的重要见证。

  肖史同志曾经在鞍钢工作过,1983年至1984年担任冶金规划院副院长,1984年8月离休,今年已经96岁高龄。冶金规划院领导每年都前往家中看望,感谢老前辈们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为冶金规划院作出的贡献。

  谢挺扬同志也是鞍钢“五百罗汉”之一,1977年-1989年先后担任冶金规划院副院长、党委书记等职务,1991年8月1日离休。1958年组织调谢挺扬支援湘钢建设,后被任命为湘钢副经理。谢挺扬同志担任鞍建公司副总工程师的时候,当时鞍建公司有一位处长,这位处长的名字叫乔石。

  黄德琛同志1984年至1991年先后担任冶金规划院副院长、总工等职务,1991年8月1日退休。1952年,黄德琛同志毕业于东北工学院冶金系,曾在鞍山钢铁公司黑色冶金设计院工作。

  他们既是冶金规划院与鞍钢亲密无间、风雨同舟的见证,同时也是不屈不挠、拼搏奋斗钢铁精神的最好注解与生动写照。时光荏苒,弹指一挥间,已是沧海桑田。但无论时空怎么转变,世事如何改变,深深融入钢铁人骨血的钢铁精神则生生不息、传承永续!

×

业务咨询

总业务咨询 和我联系
Contact us 和我联系

在线报名

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