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010-65256519

图片新闻

李新创:以深度脱碳为重要引擎,加速中国钢铁高质量发展

  

  2020年10月20日,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李新创应邀参加由气候工作基金会、能源基金会(中国)和洛基山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线上会议“工业深度脱碳研讨会”,并作了题为《钢铁行业深度脱碳路径及思考》的主题报告。

  以深度脱碳为重要引擎

  加速中国钢铁高质量发展

  精彩

  回顾

  李新创:中国拥有最全、最完整的产业体系,钢铁产业是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中国钢铁行业开启了令世界瞩目的去产能工作,钢材市场秩序和内需得到大幅改善;钢材进口量基本保持稳定;而且,中国钢铁生产始终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求为主,坚持国内循环为主。

  钢铁行业是碳排放重点行业。作为落实碳减排目标的重要责任主体,中国钢铁行业积极开展低碳技术实践,不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加快突破冶炼技术研发,但目前仍然面临能源资源禀赋问题、产量大、企业数量多、碳排放机理复杂等诸多低碳转型挑战。

  中国钢铁行业深度脱碳遵循三个总体原则:第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中国总体低碳政策发展要求和目标任务为前提;第二,结合钢铁行业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总体要求,统筹近期和长远两个阶段,科学有序合理推进;第三,将低碳转型作为实现中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构建产业价值链,打造中国钢铁行业自身竞争优势。

  针对中国钢铁行业深度脱碳路径,可重点考虑七个方面:一是节能及提升能效。应节约终端用能,采用成熟可行的先进节能减碳技术,并进一步推广应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二是优化用能及流程结构。应优化原燃料结构,发展电炉短流程炼钢,采用多能互补,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积极推进清洁能源替代。三是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应整合区域能源和资源,提升固废处理及资源化水平,促进钢铁与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电力、市政等上下游工序与相关行业之间的循环耦合发展。四是降低钢材消费及提高利用率。应增加对高强高韧、耐蚀耐磨、耐疲劳、长寿命等钢材的使用量;在满足用钢产品使用要求基础上,通过结构轻量化设计、轻量化材料、轻量化制造技术集成应用实现用钢需求降低;并提高钢材成材率,优化改进钢材回收利用系统。五是应用突破性低碳冶炼技术及CCS/CCUS。大量削减钢铁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整体排放,突破性低碳冶炼技术及碳捕集、封存、利用技术(CCS/CCUS)的应用是关键,现阶段生物质能不具备大规模利用条件,电解技术仍处于实验基础研究阶段,因此氢能冶炼及CCS/CCUS是重点。六是做好制度建设和政策体系保障。应以提高碳生产率为核心,以实现节约能源、提高经济效益、环境协同治理、构建形成钢铁生态产业链为框架,建设C+4E目标体系。七是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构建钢铁全过程信息化管控及评估平台。企业层面,应实现企业碳排放信息的智能化管理,为政府及行业层面强化碳排放管理提供基础支撑;行业层面,应为企业提供“量化-诊断-融资-提升”一站式绿色低碳服务,指导企业提升碳管理水平;区域层面:应实现绿色供应链数字化、可视化管理,包括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绿色销售回收,搭建上下游相关产业价值链。

  此外,为有效推进“十四五”时期钢铁行业低碳转型,建议开展钢铁行业低碳转型顶层设计,明确战略目标及具体行动计划;搭建平台,与上下游及相关行业共同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价值链;并加强钢铁行业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是国内唯一一个钢铁全产业链甲级咨询机构,具有“1+N”整体解决方案集成优势、理念优势、产业链优势及专业化优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低碳发展研究中心是钢铁行业第一批从事低碳研究的专业化机构,截至目前,已协助首钢、沙钢、永钢、山钢等多家大型钢铁企业开展低碳转型相关的咨询研究工作,“冶金规划院钢铁C+4E低碳发展评价体系”也已在多家钢铁企业获得成功应用。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低碳发展研究中心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低碳发展研究中心是钢铁行业第一批从事低碳研究的专业化机构,具有深厚的研究底蕴和专业化团队。在企业、园区低碳发展战略规划,碳交易机制、碳排放达峰、碳金融等行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专项研究,低碳领域标准体系建设以及能力建设培训等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经过多年研究实践,创新性提出钢铁行业低碳转型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以构建C+4E低碳发展评价体系为总体框架,从风险与机会管理、构建目标体系、碳交易及碳资产管理策略分析、制定最优减排路线图、多维度减排绩效评价、构建全过程管控及评估平台等多角度,全方位帮助钢铁企业系统谋划低碳转型路径。研究成果在多家钢铁企业获得成功应用,帮助钢铁行业和企业取得了显著的减碳及增效效果,并荣获中国节能协会“节能减排科技进步一等奖”。

×

业务咨询

总业务咨询 和我联系
Contact us 和我联系

在线报名

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