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010-65256519

图片新闻

李新创院长应邀出席第二届(2018)高效轧制新技术论坛并作报告

  第二届(2018)高效轧制新技术论坛

  2018年11月9日,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李新创院长应邀出席在北京科技大学召开的第二届(2018)高效轧制新技术论坛,并围绕钢铁产业发展阶段、特性及运行分析,政策视角下钢铁产业发展趋势展望以及中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等内容,作了题为《钢铁产业运行及发展趋势的探讨》的主题报告。

  钢铁产业发展阶段、特性及运行分析

  李新创院长首先结合全球钢铁产业发展背景,分析了我国钢铁产业目前所处的减量、创新发展阶段和发展特征,强调钢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

  他指出,2018年我国钢铁产业运行质量持续向好,具有五大特点:一是市场稳定拉动消费增长,生产有效满足市场需求;二是钢铁行业保持优异的经营成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进展;三是钢铁企业强化环保措施,为保卫蓝天做出贡献;四是钢铁企业不断提品质、扩品种、创品牌,新产品研发应用取得明显进步;五是钢材出口降幅收窄、进口总量略有下降,出口金额涨幅总体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尽管如此,李新创院长指出,我国钢铁产业仍需注意防范化解新增产能和“地条钢”死灰复燃、“一刀切”式环保停限产、盲目推进钢厂搬迁和设立无钢市(区、县)、“高杠杆”对钢铁产业去产能和高质量发展的风险挑战。

  政策视角下钢铁产业发展趋势展望

  在报告中,李新创院长分别就防范产能过剩长效机制建立、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环保改造、产能置换、工艺流程结构有序稳步转换、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供给体系质量提升、推进技术革新等关键问题,从政策视角针对我国钢铁产业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剖析。

  在防范产能过剩长效机制建立方面,李新创院长指出,下一步我国钢铁行业将继续坚定不移推进去产能工作,以市场化、法治化为原则,科学合理地落实化解过剩产能的各项任务,必须建立防范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

  在产业布局优化方面,目前我国城市钢厂或将面临搬迁压力,李新创院长建议在城市钢厂搬迁及地方调整钢铁产业布局时不要“一刀切”,应制定标准条件、一企一策,分类分批谋划城市钢厂出路;特别是在一定时间内提前达到超低排放标准的企业,应不停不限不搬。另外,钢铁产业布局还需全国一盘棋,统筹规划。

  在产业环保改造方面,当前环保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年将正式启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同时,钢铁业也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行业和领域。李新创院长建议钢铁行业和企业充分研究政策要求,开展全厂系统诊断及优化;科学选择超低排放改造技术路线;切实提高环保治理水平,减少停限产比例。

  在产能置换方面,我国钢铁产业将进一步加严置换比例,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执行更严格的置换比例要求。李新创院长建议有条件实施产能置换,并按年度控制地方产能置换的总量。

  在工艺流程结构有序稳步转换方面,伴随我国废钢资源趋于充裕、电力条件逐步改善,电炉钢发展的保障支撑条件正在逐步完善。李新创院长表示,不宜过早、过多地鼓励发展短流程,而应引导工艺流程结构有序稳步转换,现在更多地是要进行电弧炉技术装备的研发升级和应用试验,为后面电弧炉发展高潮期做好技术储备。

  在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方面,李新创院长分析称,我国钢铁企业重组模式应以优势企业强强重组、细分产品市场特色企业重组、区域市场龙头企业重组、海外并购重组、上下游产业链重组和破产重整为方向,应重视战略规划协同、布局优化协同、创新发展协同、资源配置协同、产品服务协同、规模效应协同、企业文化协同和多元业务协同,并需依托适应行业特点和规律的专业化平台,实现一站式服务。

  在供给体系质量提升方面,李新创院长建议我国钢铁行业开展质量分级评价,做好质量工作与融资工作的结合,充分发挥质量优势的价值,完善质量发展经费多元筹集和保障机制,促进原材料质量攻关、质量创新、质量治理和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在推进技术革新方面,李新创院长强调智能制造是我国钢铁产业紧跟世界发展趋势、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并介绍了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自主研发、为钢铁企业量身定制的钢铁智能制造基础支撑体系(iSteel),以及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在钢铁智能制造基础研究、提供智能制造服务、打造行业智能制造典范,助推钢铁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和系统化降本增效等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

  中国钢铁是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大产业

  李新创院长强调,钢铁产业是我国制造业门类中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已经具备“5G”(好产品、好品牌、好价格、好规模、好服务)竞争力,并且拥有全球最大、最活跃的内需市场,最全、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最多、最丰富的人才资源,最新、最先进的技术装备,最快、最及时的客户服务。总体判断,中国钢铁领先世界的时间可能达到百年之久。

×

业务咨询

总业务咨询 和我联系
Contact us 和我联系

在线报名

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