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010-65256519

图片新闻

李新创院长应邀出席2018年黑龙江省金属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年会暨中国(齐齐哈尔)金属新材料应用技术高端论坛并作报告

  中国钢铁新材料产业发展

  2018年8月15日,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李新创院长赴齐齐哈尔,应邀出席黑龙江省金属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年会暨中国(齐齐哈尔)金属新材料应用技术高端论坛,作了题为《新时代中国钢铁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的主题报告。

 

  报告内容:

  ★ 新时代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趋势

  ★ 我国钢铁新材料发展及政策导向

  ★ 钢铁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新时代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趋势

  李新创院长首先分析了世界经济形势,表示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GDP增长稳定,经济全球化仍是发展大趋势,全球制造业景气度处于高位;但贸易保护则愈演愈烈,美国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带来的溢出效应,特朗普政策不确定性、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和民粹主义,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同步收紧,以及恐怖袭击和中东、东北亚地缘政治风险等不确定性,均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冲击。

  目前,我国钢铁产业已经步入创新发展的减量阶段。李新创院长结合宏观经济背景,介绍了我国钢铁产业的生产消费现状,指出2018年我国钢铁产业运行质量持续向好,并具有五大特点:一是经济向好拉动消费增长,生产有效满足市场需求;二是钢铁行业切实去产能,产能利用率向合理区间回归,经营效益显著改善;三是钢铁企业强化环保措施,为保卫蓝天做出贡献;四是钢铁企业不断提品质、扩品种、创品牌,新产品研发应用取得明显进步;五是钢材出口总量大幅减少、进口总量略有下降,中高端钢材产品出口量大于进口量。

  李新创院长强调,钢铁产业是我国制造业门类中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已经实现了好产品、好品牌、好价格、好规模、好服务“5G”竞争力,并且拥有全球最大、最活跃的内需市场,最全、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最多、最丰富的人才资源,最新、最先进的技术装备,最快、最及时的客户服务。当前,我国钢铁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仍面临着产品质量、绿色发展、企业建设、智能制造、服务、行业秩序和国际化等诸多挑战。未来,高质量发展将引领我国钢铁产业具备一流的企业家、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效益、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标准和一流的品牌,我国钢铁产业应以产品升级、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兼并重组和智能制造为落脚点,从根本上提高竞争力,打造世界一流钢铁企业。

  我国钢铁新材料发展及政策导向

  李新创院长分析称,近年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总产值由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2.65万亿元,年均增速27.6%,2017年则突破3万亿元。在部分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我国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甚至“领跑”,钢铁新材料也实现了产品升级。尽管如此,我国钢铁新材料产业与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例如:部分关键钢铁新材料自给不足,依赖进口;产品研发制造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亟待加强;产品质量稳定性较差,上下游衔接不足等。

  钢铁新材料产业作为我国关键基础产业,其发展好坏直接影响关键领域的发展进步。近年来,我国从国家层面制订了包括《中国制造2025》、《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等在内的一系列支持政策,李新创院长在会上对钢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政策要求及导向进行了专业解读。

  钢铁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李新创院长分析指出,我国钢铁新材料产业后续发展要从提升品种质量、加大技术创新、强化标准引领、推进绿色发展、实施智能制造、注重品牌培育六大方向,重点提升产业竞争力。

  1 提升品种质量

  应瞄准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材料,积极研发新产品,弥补高端不足短板;应树立以稳定为核心的质量意识,采用精益化生产精细化管理,发挥工匠精神,全面实施规范化、标准化质量管理,实现产品质量一贯制管控,全面提升钢铁产品质量稳定性、可靠性与耐久性,实现由“中国规模”到“中国质量”的升级。

  2 加大技术创新

  应在推广应用成熟适用技术的同时,打造若干行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前沿技术的协同创新中心,整合创新资源、优化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创新体系,培育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国际化创新企业和若干大师级领军型创新人才,推进产业创新发展。

  3 强化标准引领

  应以标准化助力产业质量提升、引领产业更高水平发展,鼓励企业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通过标准创新促进行业标准提升,推动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

  4 推进绿色发展

  应积极应对严峻的环保形势,严防环保生命红线,实施精益环保战略,建立长效机制;应健全节能低碳标准,强化标准实施,充分发挥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交易、绿色标识认证、电力体制改革等市场化机制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作用,树立“零浪费”“零排放”“零污染”理念,通过对标管理、差距分析、最佳实践,持续改善绩效水平。

  5 实施智能制造

  应进一步提升产业两化融合水平和智能装备水平,通过智能生产、智能管控、智能服务,改变企业的生产与运作模式,为重构产业竞争力创造新机会;应加大力度自主研发精准、高效、优质、低耗的智能制造支撑体系,打造产业智能制造典范、行业智能制造标杆。

  6 注重品牌培育

  应依靠技术、人才积累,以服务客户为导向,注重差异化发展,建设国际一流品牌;高端产品应走国际化品牌、创新型品牌路线,靠技术、质量赢得市场,实现核心价值和品牌效应;还应全面确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理念和服务意识,推进企业由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变,实现由“中国速度”到“中国服务”的升级。

×

业务咨询

总业务咨询 和我联系
Contact us 和我联系

在线报名

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